乐鱼体育平台类似得:
漫步重庆街头,山势起伏间,一个个嵌于岩壁的防空洞口悄然融入市井生活——它们或许是飘出牛油火锅香味的餐馆入口,或许是隧道中穿梭而过的车辆风声,又或是酒窖深处荡漾的葡萄酒香。这些战火中的庇护所,如今已成为重庆街头巷尾最独特的风景线。
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一座座防空洞是重庆人民的“地下之家”。在日军长达6年零10个月的无差别轰炸中,它们曾守护百万生灵,岩壁上至今镌刻着《跑警报》的惊心岁月。八十年后,它们以茶馆、餐厅、加油站、纳凉点、纪念馆等身份重生,既是市民日常的烟火场所,也是游客追寻历史、体验山城魅力的文化地标。从庇护所到“城市会客厅”,防空洞仿佛镶嵌在山城肌理中的时空胶囊,既承载着血与火的民族记忆,又跃动着重塑与创新的现代脉搏。它们沉默而汹涌地诉说:重庆,这座英雄之城,始终在历史长河中“洞见”未来。
“飞机头,二两油,鹅公岭,挂红球。日本飞机丢炸弹,山城到处血长流。跑不完的警报,报不完的深仇。烟囱变成高射炮,膏药飞机磕响头。娃儿也要当兵去,大刀砍脱鬼子头……”8月20日,重庆市渝中区十八梯大隧道遗址纪念馆里,一首名为《跑警报》的童谣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浏览,这首抗战期间在重庆流传甚广的童谣,记录着重庆那段浸染着血与火的民族记忆。
歌谣中“飞机头”指日机来袭,“挂红球”是当时悬挂的空袭警报标志;“烟囱变高射炮”则生动描绘了重庆军民将工厂烟囱伪装成防空炮的智慧,“膏药飞机磕响头”则抒发了击落敌机的畅快。字字句句,都是1938年至1944年间日军对重庆实施无差别轰炸的历史见证。长达6年零10个月的无差别轰炸,使得重庆成为中国遭受日机轰炸次数最多、顶级规模、维持的时间最长、损失最惨重的城市。
抗战时期,防空人员悬挂红色信号球用以防空示警(图片来自:重庆市国防动员办公室微信公众号)
面对日机的轰炸,重庆人民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空袭与反空袭、轰炸与反轰炸斗争。其中,人们利用重庆的地形地质特征,在坚硬的崖壁上建造防空洞,用于躲避日军空袭,防空洞越建越多,逐渐形成巨大的城市防空工程。据十八梯大隧道遗址纪念馆资料记录,在短短的六年间,重庆防空洞从1937年的54个,可容纳7208人,到1942年共有防空洞1603个,平均每平方千米就有178个防空洞,基本能容纳全部市民。
防空洞的建设让百姓有了避难所,同时也成为坚持生产、支援前线的“地下兵工厂”。如今位于九龙坡鹅公岩大桥下的重庆建川博物馆聚落,曾是隐匿的兵工署第一工厂,主要生产中正式步枪、炮弹、手榴弹、迫击炮弹等。据重庆建川博物馆资料显示,抗战期间,该工厂共生产步枪13.8万支、迫击炮弹48万发、手榴弹110万枚……为保防空安全,工人们一边生产一边开凿洞穴,为前线战士供应武器。在重庆建川博物馆内,还能够正常的看到抗战期间,工人开凿防空洞的珍贵老照片。
十八梯大隧道遗址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份泛黄纸张,这是一段有关抗战时期的高考记忆。据相关资料记录,抗战时期,为应对随时有可能到来的大轰炸,当时的高考试卷也分为A、B卷两套,如果正在考试时遇到飞机来袭,考生们需立即进入防空洞躲避,等待警报解除后,换一套试卷继续考。1940年到1941年,日本对重庆进行不间断的疲劳轰炸,高考只好改在防空洞中进行。洞外战火弥漫,洞内生产生活仍在继续。
在重庆重温抗战岁月,探寻历史印记,必会抵达那座深藏在渝中区较场口的“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八月的重庆,烈日灼灼,阳光径直洒落在一面面浮雕之上——那些扭曲、痛苦的面容,在强光下愈发显得深刻而刺目,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民族伤痛的历史。时值暑假,不少父母牵着孩子的手,静默地持一束白菊,步履沉缓地走入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纪念馆。一段深埋于城市记忆深处、不容忘却的历史,正在他们面前悄然展开……
“1941年6月5日晚,日机24架分3批突然夜袭重庆市区,空袭警报时间长达5小时9分,共投掷爆炸弹82枚、燃烧弹13枚。当晚的空袭,是日机自1940年冬季以来对重庆的第一次夜袭。平时市民习惯于白天出去躲避空袭,傍晚回城。当日机来袭警报响起,市民骤闻警报,十分慌乱,远居南岸、江北的民众来不及渡江,只有分赴城内各防空洞躲避,以致入洞避难民众人数大增。由于避难人数太多,导致通风不畅,加之日机轰炸时间长,最终酿成了震惊中外的‘六五’大隧道惨案,上千无辜民众因窒息和踩踏死亡。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间接死于空袭人数最多的惨案……”在讲解员的讲述中,游客潸然泪下。
“六五”大隧道惨案发生的第二天,有市民在被炮弹损毁的墙体上写下“愈炸愈强”四个大字,这一场景被还原,在展馆入口,这处写有“愈炸愈强”的断壁残垣,是重庆人民面对日寇空中大屠杀残暴行为有力反击的证明。他们广泛开展地面救援、重建家园,在炮火中坚持生产,铸就了“愈炸愈强”的反轰炸精神。
为了纪念在重庆大轰炸特别是“六五”大隧道惨案中遇难的同胞,重庆市政府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重庆大轰炸“六五”隧道惨案纪念日。如今,走进曾经的防空洞,洞壁阴暗潮湿,泛着白色碱花,较场口的死难发生地建成了“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纪念馆。每年6月5日,重庆上空都会响起悲怆的防空警报声,提醒人们永远别忘记那段历史。铭记苦难,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警钟长鸣,是为了更加珍惜生命与和平,要让人看到历史,也让人看到未来。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防空洞是重庆人民的“地下之家”。“洞”穿八十余载,这些曾守护重庆百姓的一座座洞穴,穿越历史长河,在城市化进程快速的提升的今天,它们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有些防空洞被改造为交通隧道,缓解了山城特殊地形带来的交通压力;有些成了葡萄酒窖,恒温恒湿的环境为美酒陈酿提供了理想条件;有些被打造为抗战纪念馆,沉默地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由防空洞改造的火锅店、老茶馆、菜市场、加油站、纳凉地、艺术画廊、历史书屋等,如今不仅服务于市民的日常生活,更是成了重庆旅游的一张张名片,吸引无数游客前来体验。
“欢迎光临防空洞老火锅”,正值中午,店员热情的喊叫声引来游客驻足。位于重庆渝中区菜园坝街道的“地道壹号火锅”是一家由防空洞改造而成的火锅店,从洞门口远远望去,狭长的洞穴一眼望不到头,进入洞内,有一片特殊的区域,据该店店员介绍,这是专门留出来供市民免费纳凉的地儿。沿着洞穴往里走,火锅的香味和食客的谈笑声飘荡在洞内,这座曾经历了战火与硝烟的防空洞如今感受到的是来自和平年代的人间烟火。这样的防空洞火锅在重庆不止一家,“洞子火锅”也成了重庆火锅的代名词。
在渝北区龙头寺公园至江北区九街之间的“地下之城”也“藏”着一家“洞子火锅”,这里不仅有火锅,还有茶馆,以及一个特殊的菜市场。这个菜市场名为“防空洞背篓助农空间”,是继重庆“背篓专线”后由当地政府支持,专为菜农提供的免费摆摊的菜市场。既能遮风避雨又能纳凉的防空洞,每逢周六开市,来自重庆周边的菜农们便背着背篓、竹筐赶来此地,售卖自家的瓜果蔬菜,好生热闹。闭市时,菜市场便成了市民们的纳凉地,顺着菜市场往里走,是一家老茶馆,拐过去又是一家火锅店。这座名为“地下之城”的洞子其实就是一座由18个防空洞组成,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地下防空洞群。
在九龙坡黄桷坪街道有一个被称为“最重庆”的书屋,名为“军哥书屋”。这也是一家开在防空洞里的书店,洞内书香四溢,洞穴两旁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该店收藏了大量关于重庆历史的书籍,特别是重庆大轰炸的史料。除此以外还有不少20世纪90年代的老物件,以及书屋粉丝留下的纪念品。据书屋老板苟军介绍,防空洞内共有1.2万余本老书及6000多幅地图,所有的书架按照区县划分,方便市民查找。如今,这里已不仅仅是一间书屋,更是游客游览重庆的打卡地之一。
无论是茶馆、火锅店、“背篓菜市场”,还是书屋、博物馆、艺术家画廊,重庆防空洞从抵御外侮的庇护所,到战略备战的掩体,再到服务民生的多样空间,最终蝶变为承载文化与商业活力的现代场所,防空洞如今已蜕变为城市独特的文化地标和活力窗口。重庆防空洞的变迁,是一部镌刻在岩石上的城市编年史,记录着这个民族的伤痛与坚韧,也见证着这个民族的伟大和复兴。在重庆这座山与城交融的都市里,防空洞已然成为重庆人精神的一部分——深入岩层,却面向光明;铭记历史,却拥抱未来。
记者:孙敏 记者:赵桂凯 编辑:俞丹 摄影:孙敏 摄影:赵桂凯 摄像:孙敏 摄像:赵桂凯 剪辑:徐超 校对:杨荷放
上一篇:中国风毛笔资料_中国风毛笔图片_资料图片下载_熊猫工作
下一篇:古书纸张图片
联系人: 宋先生 15916834168
联系人:左小姐13713459656
邮箱:admin@yspaper.com
地址: 中国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美景西路167号